据报道,时下部分干部到基层入户走访时,不是忙着和群众拉家常交心谈心、了解群众所需所想、帮助群众解决困难,而是简单发放一些宣传资料,或者敷衍了事问几句走走过场,拍照留影后一走了之,被群众称为“快门干部”。(9月17日 《经济日报》)
主观上看,“快门干部”一是干部的应付心态作祟。只是为了完成上级规定的任务,下村走访调查的次数,而留下痕迹应付检查,保护自己。二是很多基层干部在政策制定上并没有发言权,甚至传达反馈的途径也没有打通,并不能解决群众所需所盼,只能用“我们理解”、“帮您反馈”等不痛不痒的官方语言打发群众,留下照片、填完表册、签字留印后就尴尬离场。
客观上看,当下形式过于重视所谓的“痕迹”管理,以“痕迹”评优,以“痕迹”问责,只要照片、手册资料表面上看起漂亮,群众的问题有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群众对帮扶责任人的工作是否真正满意,是否对症下药开展帮扶反而不是检查的重点,不会对检查结果产生实质性影响。所以基层拿捏“权衡”,将易于完成的图片表册资料作为工作重心,也尝到了“甜头”,自上而下地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怪圈。
“快门干部”多了,百姓的心就寒了,国家各项政策方针悬在半空,不能落地落实,群众得不到实惠,长期以往,损害根基,动摇民心。迫切需要广大基层干部端正工作作风,摈弃侥幸心态,杜绝应付了事,既要做好“面子”,也要充实“里子”,用心倾听群众所急所需,向上反馈,向下解决,不做拍照走人的“快门干部”。大环境上也需要给基层干部减负,要求制定要切合工作实际,厘清检查重点,切合检查目的,不让基层做无用功、炒“回锅肉”。要对“资料”做减法,对“实效”做加法,因地制宜,对症下药,不搞一刀切,少搞一票否决,不要寒了踏实做事的干部的心,争取用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群众的认可。(斯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