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http://mobilepics.ws.126.net/s0jWXnNquZAUrEfRs0vvnsKgqdT%3DcTua%3D%3DHHQFRMTE.mp3,http://mobilepics.ws.126.net/s0jWXnNquZAUrEfRs0vvnsKgqdT%3DcTua%3D%3DHHQFRMTE.mp3"IMG="http://cms-bucket.ws.126.net/2020/1021/c4b37386j00qijdyr000rc000hs00cpc.jpg"ALT="【声音档案馆】父亲的导弹人生"BROADCAST="in"SIZE=""@@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
为传承科学家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继承和发扬科学家艰苦奋斗、科学报国的优秀品质,推动“科技兴蒙”行动深入实施,加大对青少年科学兴趣和好奇心的引导,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科学家精神报告团专家由中国地质科学奠基人李四光外孙女邹宗平、“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黄纬禄之女黄道群、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的同事任波等6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后人、数理化、航天、地理、生物等自然科学各学科奠基人后人组成。他们将走进自治区各高校、中小学校,为广大师生讲述李四光、黄纬禄、黄大年等6名老一辈科学家的精忠报国、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中国科学家精神。 2020年10月19日—23日,在呼和浩特市、兴安盟、通辽市分别进行由中国科协主办,内蒙古科协承办的中国科协科学家精神报告团“传承2020”内蒙古行活动。
黄纬禄是我国著名的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中国航天技术的创始人之一。我国首颗卫星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第一枚发射成功的东风一号导弹,第一颗“两弹”结合的东风二号甲导弹,它们的控制系统都是由他负责的。 1916年,黄纬禄出生在芜湖市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父亲黄慎闻是前清秀才,曾担任小学国文老师。黄纬禄自幼勤奋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936年,黄纬禄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了南京中央大学电机系。入学一年后,正值日本对华侵略,南京中央大学从南京迁到了重庆。在战乱中,黄纬禄艰难地完成了四年的学业。毕业后,在老师的引荐下,黄纬禄被分配到了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无线电器材厂工作。 1941年4月,黄纬禄接到了父亲病逝的消息,他虽回家心切,但受战乱的影响,他没能回去参加父亲的葬礼。父亲的离世对黄纬禄触动很大,国家有难、父亲亡故,他既不能报国也不能尽孝,他想寻找一条可以使祖国变得强盛的道路。他认为中国的贫穷落后是技术不先进、工业不发达造成的,于是便萌生了到国外学习先进理念和技术的想法。 1943年,黄纬禄获得了一个到英国工厂实习的机会。但是二战中的英国也不是太平之地,当时德国对英国的轰炸也是屡见不鲜,几次亲历战争,让黄纬禄对导弹产生了兴趣 后来,黄纬禄在博物馆见到了一枚货真价实的V-2导弹,脑中闪现出了一个念头,要是祖国也能制造出这样的导弹,日本就不敢再侵略我们了!从这一天起,黄纬禄的内心深处种下了研制中国导弹的种子
1957年,在刚刚成立一年的中国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五院,黄纬禄开始了他的“导弹人生”。 中国导弹的研制是从仿制开始的。但正当仿制工作进入关键时刻,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了全部专家,给导弹科研工作造成了无法想象的困难。黄纬禄和战友们下定决心,一定要搞出自己的“争气弹”,争中国人民的志气! 从此,黄纬禄和战友们以“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的铁律,脚踏实地、刻苦攻坚,开始了导弹研制的新征程;以“生在永定路,死在八宝山”的誓言,自力更生、默默奉献,描绘出共和国导弹事业的新画卷。 黄纬禄担当起导弹的“中枢神经”——控制系统负责人的重任,“飞得稳,打得准,主要靠控制系统”,正是深知控制系统的重要性,他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有多重。可是,中国导弹的基础一穷二白,一切必须从零开始。 然而,黄纬禄并没有望而生畏,“干什么工作,只要去干、去学,总是可以学到手的。就像爬山一样,在山下,看着山顶那么高,不要被吓住了。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向上爬,只要坚持不懈地往上爬,最后,总是可以爬到山顶的。” 1960年11月,中国第一枚导弹——“1059”(东风一号)发射成功,实现了我国军事装备史上导弹零的突破! 1964年6月,“东风二号”取得圆满成功,翻开了我国导弹发展史上自主研制的新一页! 1966年10月27日,中国首次由导弹运载发射的原子弹在核试验预定地点成功爆炸,中国导弹研制试验成果震惊了世界! 黄纬禄和他的同事们发扬自力更生和勇于登攀的精神,仅用了十年,便走过了从仿制到研制的自主创新之路,实现了中国导弹零的突破,使我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
干的是国防大事,可对家里,黄纬禄顾不上太多,对妻子、对家人有太多的愧疚。 妻子刘汉菊早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后留校任教,因配合他的工作转行。平时,她承担了家里全部家务。2000年3月,妻子忍受着肺癌的痛苦,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妻子去世前一天,说自己的脚疼得难受,黄纬禄搬来凳子坐在妻子床前,用双手为妻子搓脚,默默地搓了几个小时,不言不语。 他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作为技术领导,黄老在开会时担心上厕所耽误听大家发言,他会在会议前一个小时就不再喝水。晚年时,他的家有时就成了办公室和课堂。航天系统的技术专家、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企事业单位的团员青年、试验基地的军官士兵、附近学校的老师学生、外地的求学人士纷纷前来求教……
2011年11月23日,这位“巨浪之父”永远闭上了双眼。 在他战斗过的地方,无论是狂风走沙、条件艰苦的试验基地,还是灯火通明、刻苦钻研的科研场所,红旗久久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