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款项已妥善解决,感谢领导关注,感谢平台。”2月19日,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留言,对自己反映问题的解决表示感谢。(人民网2月25日)
“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党员干部来说,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群众,是要为群众办实事,是要办好群众想办的事情,而不是党员干部能够为群众办什么事情,是要立足于群众的需求和诉求,问一问群众有什么需要党员干部去办的事情,在哪些方面的服务工作不到位,在哪些细枝末节的地方没有注意到,群众的所需所盼和所愿所想是什么,从而站在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与人民群众一起办好事情,解决掉群众的烦心事、忧心事和揪心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办好民生实事,是新时代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而群众的事情,群众是最清楚的,为群众服务的效果,群众也是最有发言权的,因此,要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问需于民,也才能让群众的“闹心事”浮出来,让群众的不满意说不出。当然,下访、接访的方式,是群众反馈意见和建议的渠道,坚持沉下去到群众的身边去走访,拉进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和距离,引导人民群众说事,党员干部再去干事情,这是传统的方法,能够与群众更加的融洽,建立起来更强的信任感。
然而,作为大数据时代来说,传统的走访方式还是要坚持的,但是要依托大数据“赋能”的方式,提升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要能够通过网络问政、领导留言板、领导信箱、热线电话等等方式,让人民群众的事情能够更快的速度传递出来,从而及时的梳理出群众的“需求清单”和“问题清单”,从而将群众的“订单”通过组织的“中转站”及时的传递到党员干部的“任务单”上面去,尽快的去解决和落实,做到群众的事事有回音,让群众的事情办起来更快、更好,群众的幸福感更强,满意度更高。(肖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