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裁、粘贴、装订成册……家住呼和浩特市玉泉区香林郡小区的85岁老人闫金山从上世纪90年代养成了读报、剪报的习惯,30余年如一日,目前收藏的剪报达150多本,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
闫金山老人在剪报
“这都是老头子的金疙瘩,不让我们碰,以后就是传家宝了!”5月4日,记者一进门,闫金山的老伴就指着墙角码放的整整齐齐的剪报打趣道。
据介绍,闫金山是原呼和浩特市第二十七中学的教师,从年轻时就热爱读书、看报、画画、写书法,在学校时任教美术、音乐老师。因为一直爱看报,看到好的内容就剪下来用浆糊贴在本子上,后来干脆装订成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摞摞厚厚的剪报。家里的书柜、床箱全是一本一本的剪报,书柜放不下了,他又把家里的阳台一侧收拾成一个简易的小书房,继续码放剪报。记者看到,这些剪报中除了有《中国剪报》《内蒙古日报》《北方新报》《北方新报·新周末》,还有1986年出版的《文摘旬刊》,纸张已经泛黄,但保存的非常完整。闫金山还将剪报分门别类:美食、健康、时事、人物、街影、文学速读等,没事的时候就拿出来翻看一遍,每次看完还要在上面标注做笔记。
“人老了就喜欢回忆,呼和浩特市这些年变化大,有些城市建筑都没有了,或者改造变了模样,只能从这些剪报中窥见当年一二。”闫金山说,每一本剪报就是一部“百科全书”,记录着时代的发展,记录着最珍贵的回忆。(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 张巧珍 见习记者 费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