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外卖点餐,扫码支付等新业态模式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残障人士的不便与需求。如何通过信息化,技术化手段,提高残障人士的生活质量,为残障人士提供安心顺畅的就业环境,事关残障人士群体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无障碍建设彰显着社会的文明程度,新时代背景下,科技助残则是社会对于残障人士的责任担当和关爱体现。
年初的冬残奥会火炬传递仪式上,强脑科技根据火炬手身体状况,“量身定制”的智能仿生手帮助运动员贾红光顺利完成了火炬交接;在今年的全国爱耳日, vivo携手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发起的“声声有息”公益计划正式宣布向低收入听障人群发起无障碍设备公益赠机活动,用科研实力推动听障人士实现沟通便利;“饿了么”外卖平台则借助数字化力量,启动“筑梦餐厅”项目。结合外卖运营的实际情况,开展员工一体化培训,实现了残障人士高质量就业。
《“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中指出要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将科技助残纳入科技强国行动纲要,促进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领域科学技术在残疾人服务中示范应用,开展残疾预防、主动健康、康复等基础研究,扶持智能化康复辅助器具、康复设备、盲文数字出版、无障碍等领域关键技术研究和产品推广应用。
在今后一个时期,企业还需主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识别残障人士群体的强烈需求,利用企业强大的研发能力帮助残障群体填满“数字鸿沟”,使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红利真正惠及残障群体,让残障人士在科技的助力下,实现生命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