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洁温馨的车厢
呼铁乌兰牧骑送上精彩演出
服务旅客(摄影/袁斌)
穿梭在草原腹地的“小慢车”(摄影/袁斌)
在锡林郭勒草原腹地,有一趟温暖的6856/5次“小慢车”。这列从呼和浩特站发往二连浩特站的绿皮火车,沿途穿越400多公里的戈壁山丘,运行9小时45分钟,经停28个车站,每公里票价仅需0.11元。往返开行30余年的6856/5次“小慢车”,串联起城市和乡村、牧区,成为沿途农牧民最便捷实惠的交通工具。9月9日,记者登上这列火车,体验小慢车上的温情故事。
30多年没涨价
在忙碌的呼和浩特站,动车不时穿梭于站台间,旅客行色匆匆赶着时间奔向自己的目的地。一列绿皮火车,不急不徐显示出它的“老资历”。这就是准备从呼和浩特开往二连浩特的6856次旅客列车。
8时40分,列车缓缓驶出站台。当日是周一,车上乘客不多,慢悠悠地开启自己的旅程。列车的10节车厢由一节行李车、一节发电车、一节餐车、一节宿营车和六节硬座车厢组成。第一次登车的旅客,很容易被美观而又充满民族特色的车厢吸引。6856次列车的车厢顶棚采用祥云、花纹等蒙古族元素设计,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草原的毡房中,着实是一列别具特色的“文化列车”。
列车员告诉记者,这是两地间唯一一趟票价低廉、逢站必停的“小慢车”,共经停28个车站(其中有19个乘降所),单程票价53元,每公里仅需0.11元,开行至今30多年来从未涨过价。
锡林郭勒盟地广人稀、群众居住分散,“小慢车”将草原上嘎查(乡村)与城市紧密串联,平均每隔10分钟就会停靠一站,有的站点常常只有一二位旅客上下车,但这样的站点也一直保留着。对于沿途的群众来说,无论是就医、访友,还是求学、务工、赶集,这趟“小慢车”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城市到草原
闲聊间,火车已经驶出喧闹的城市,走向草原戈壁。虽然行驶缓慢,但小慢车途经地区,自然风光秀美。透过车窗,时常可见成群的牛羊,偶尔甚至能见到黄羊、野驴等野生动物。
沿途,还会经过乌兰察布市乌兰哈达火山、集宁战役红色纪念园及锡林郭勒盟二连浩特国门景区等旅游热门地,时常吸引着中、外旅客前来“打卡”。长时间、多景致、深体验的“慢旅”特色,赋予了这趟列车更加丰富的底蕴。
由于地域原因,列车上不乏蒙古族和蒙古国旅客,为了更好地做好服务工作,列车每个乘务班组都会安排熟练掌握蒙语的列车员值乘。
这趟“小慢车”,还是沿途百姓的“求学车”“致富车”“通勤车”。沿线嘎查(乡村)的学生们常会搭乘这趟列车前往赛汗塔拉、乌兰察布等地求学,孩子们亲切地将“小慢车”称作“校车”,车厢也变成他们的临时自习室。
“我是二连人,十几年前就是坐着这趟列车来到呼和浩特开店的,这次孙女孙子放暑假,带他们回老家住几天。”旅客巴特尔告诉记者,他们一家人来呼和浩特创业10多年,每次回老家都会选择这趟列车。
多年来,这趟列车已经不仅仅是沿途群众出行的交通工具,更成为他们外出打工、脱贫致富最有效的渠道。每逢丰收时节,牧区百姓除了外出打工,还会带些自家种植的农作物、家禽、奶制品、土特产等,乘车到市区售卖变现,贴补家用。
温情服务
83岁的陈翠花从呼和浩特站独自上车,准备回家。她的女儿在呼和浩特生活,此行她是从卓资山老家来呼和浩特镶牙。从卓资站到呼和浩特站票价10.5元,对陈翠花来说,乘坐这趟火车是实惠又省心的选择。
一上车,列车员就热情地向陈翠花询问情况。因为出行的旅客较为固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乘务人员和旅客以及通勤职工相处得犹如“一家人”,沿途的服务总是温情相伴。针对乘车中“银发”旅客较多的实际,列车各乘务组组建了一支业务精湛、态度亲和、耐心十足的“银发服务队”,在乘降、验票、补票、换乘等各个环节,主动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行动不便的老年旅客提供帮助。
列车还备齐充电宝、老花镜、医药箱等暖心设施,还通过发放便于携带、识读方便的《爱心服务卡》,在坐席上方悬挂“爱心蝴蝶结”等方式,为“银发”旅客提供重点照顾。
由于沿线医疗条件有限,时常会有患病旅客乘车前往呼和浩特等地就医。每遇到此类旅客,列车员都会悉心照顾,积极解决困难,帮助联系市区的三甲医院和救护车。此外,每个乘务班组都会配备一名参加过红十字会培训的职工,车上也配备有血压计、体温计及常用药物,及时为旅客提供帮助。
送衣买药、捎菜带粮……在乘务人员的记事簿中,写满了需要帮助旅客办理的事件。此外,“小慢车”还承担起运送沿线通勤职工和各类物资的重任。为了给沿线通勤职工提供更好的乘车环境,他们在列车上增设书籍、棋类、便携行李袋、雨衣、鞋刷鞋油、粘毛器、针线盒等生活用品。列车途经部分站点物资相对匮乏,通勤职工往往需要从外地购置生活物资,列车乘务人员主动为他们捎带粮食、蔬菜、药品、衣物等生活必需品。
温暖前行的“小慢车”,承载了希望,传递了温情,更串起了幸福。
文·摄影/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首席记者 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