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的换轮库
王坚展示作业零部件
齐心协力
忙碌的作业现场
一丝不苟
国际旅客列车等待换轮
中蒙边境口岸城市二连浩特市的铁路部门,承担着一项特殊而艰巨的任务——国际旅客列车转向架换装。9月10日,记者来到中铁呼和浩特局包头车辆段的国际换轮库,了解国际旅客列车“换轮人”的坚守故事。
换轮作业要求严苛
9月10日,一列国际旅客列车被缓缓牵引驶入换轮库进入作业线,车厢被一节节分离,精准地停放在换轮台位上,换轮作业正式开始。
插设防护号志、作业线分解对位、拆卸通信连接线……经过一系列作业工序,换轮线上的车厢被电动驾车机抬起1米多高。
在原有1520毫米轨距的转向架被推出同时,1435毫米轨距的转向架被引入车厢底部,经过换轮人现场精准对位,车体缓缓落下。完成换轮后,这列国际旅客列车将由二连站发车,前往乌兰巴托。
包头车辆段二连车间主任王禄告诉记者,中蒙国际旅客列车于1956年1月4日正式运营,因蒙古国铁路轨距比我国使用的国际标准轨距宽85毫米,因此跨境往来的中蒙国际旅客列车均需开至国际换轮库,进行转向架换装任务,俗称“换轮”作业。这项看似简单的操作,实则蕴含着极高的技术含量和严谨的工艺要求。
“铁轨上的外交官”
换轮人又被称为“铁轨上的外交官”。作业组工长王坚,已经坚守在换轮一线26年,从一开始师傅身边的小跟班,到如今的技术骨干,他将青春奉献给换轮工作,把汗水挥洒在国门。
“老一辈的师傅们总说换轮无小事,因为它代表着我们国家的铁路形象。”王坚说,“把几十吨重的车厢抬起来,也需要绣花般的细功夫。抬升过程中,车厢受力要均匀,否则会出现倾斜,下降过程中,车厢和转向架间不能有丝毫偏移,才能顺利连接。”
在王坚的组织下,职工们通力合作,车钩被精准安装。最后,王坚还要给列车的“底盘”进行全面体检,确保换轮质量达标达优。
每一次换轮,王坚都要竖起耳朵细听机器转动的声音,睁大双眼观察机器运转的状态,保证换轮作业快速精准完成,这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
68年无事故
“换轮可是件苦差事,尤其是在冬天,火车的转向架上积满了冰和雪,冻成30~40公分高坚硬的冰块。”王坚介绍说,二连浩特的冬季最低气温能达到零下40摄氏度,车内排出的污水以及车辆运行中的积雪,瞬间冻成坚冰,为了检查车辆状态,保证车辆运行安全,换轮人还要进行凿冰除雪作业。
严寒中,换轮人挥舞着十几公斤重的大锤,在转向架上爬上爬下,胡子眉毛上的霜化了又结成冰。为了寻找冰坨下面的隐患,大锤凿完还要用检点锤一点点抠,直到露出金属部分,再进行检修作业。每次,他们都能除掉重达数百公斤的冰坨。这样的除冰工作,要从每年的12月一直持续到第二年3月。
二连浩特被当地农牧民称作“火车拉来的城市”。1956年,换轮场在集宁成立,1965年搬迁至二连浩特。当时,荒芜的野地上搭建的没有围墙和屋顶的简易换轮场。在最初条件艰苦、设备落后,换轮作业基本靠“肩挑背扛”的年代,老一辈换轮人无惧困难重重、不怕环境恶劣,扎根祖国北疆,创业戈壁荒原,以火一样的热情辛勤耕耘、持续奋斗。
几十年来,简易换轮场“砌了墙、盖了顶”,更是用科技创新手段为安全加码:设计液压泵站顶升装置替代人力杠杆和油镐顶升作业,制作弹簧托盘液压分解组装器缓解高强度劳动作业……
时代在变,但是换轮人的职责和使命没有变。一代又一代的换轮人,守护着国际旅客列车安全运行,创造了平安换轮上万次、68年来国际换轮作业安全无事故的亮眼成绩。
文·摄影/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首席记者 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