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期间,有着近300年历史的丰镇月饼的诞生地丰镇市,节日的气氛格外浓厚。
中秋前夕,记者来到丰镇市月饼一条街,只见不足500米长的街面人车挤得水泄不通,30多家月饼店铺门前停着的货运车正在装车,邮政等快递公司正在打包。再看月饼店铺内,各种口味、各种包装的月饼琳琅满目,选购月饼的顾客人头攒动。
庆丰收 感受家乡的美好
中秋节又称“拜月节”“团圆节”,是中国重要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等民俗。
丰镇月饼起源于清干隆十五年,诞生于走西口时期的塞外古镇——丰镇,融入了汉、蒙、满等多民族饮食文化特点,距今已有300年的历史。随着一代代月饼工匠的努力,唯一没有馅的丰镇月饼声名鹊起。
丰镇月饼协会副会长孙彦自豪地说:“丰镇月饼的独特,离不开丰镇的水和遵循多年古朴的制作方法,富含丰富矿物质的丰镇地下水与小麦粉、胡麻油、食糖、蜂蜜等绿色食材的合理搭配,经过混合烤制,插孔排气,便成了这独一无二、难以复制的丰镇月饼。丰镇月饼刚出炉时,饼内层次分明、面锋如刀、入口松化,口味好、携带方便、不易变质,受到当地各族群众及周边广大地区人们的喜爱。”
2015年,丰镇月饼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把丰镇月饼产业做得更强更大,丰镇市规划建设了丰镇食品产业园,成立了丰镇市月饼行业协会,并建起国内唯一的月饼博物馆。“海鹏”“康美”“恩宝”等16家会员单位共同拥有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传统的月饼制作技艺也被收录在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丰镇月饼技艺传承人、“恩宝”月饼公司的负责人李恩宝说起丰镇月饼感慨万分。今年66岁的李恩宝从小跟着父亲学习丰镇月饼制作技艺,他说:“新中国成立前我父亲在一家店铺里当学徒,在此期间学到了做月饼的技艺,新中国成立后他开始给别人加工月饼。后来我在自己家院子里开始给人们加工、销售月饼,月饼生产、销售成了我的职业。”
对于丰镇人来说丰镇月饼有着独特的情感,李恩宝也不例外。他说:“月饼除了祭月,过去还有庆丰收的意义。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能吃上月饼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每当中秋佳节来临,人们做月饼既给自家人吃,也给亲戚朋友送,以此来庆祝丰收。”
贺团圆 品尝家乡的味道
经过千百年的传承,阖家团圆的精神指向成为现今中秋节的主要文化内涵。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成为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随着中秋节的临近,回家前的准备成了众多游子忙碌的“主业”。
丰镇籍、天津企业家董轶望前几年把企业迁到了家乡丰镇市,丰镇月饼便成了他企业联系客户的“名片”,他说:“每年我都要订购近千盒丰镇月饼送客户,而且不管有多忙,每当中秋节,我们弟兄们都要回家乡和老人过个节!”
记者在丰镇市月饼美食一条街遇到了来自山东的张传旺。他说:“我在丰镇市工作,听说这里的月饼挺好吃,准备带点回去过中秋节。”
古老的祭月、赏月活动依旧在丰镇市流传着。丰镇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薛韬说:“月饼最早是祭拜月神用的饼,后转化成了寓意团圆的‘圆’。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月亮从月圆转到满月,也象征着在秋收时节一家人喜悦团聚享受丰收。”
由是,专门用于祭月、赏月的月饼经久不衰,当地人称这种月饼为“月光”。“月光”多是满月形状,直径30厘米左右,以“五仁馅”为主,正面一般用芝麻、花生仁或瓜子等拼成玉兔或月桂树的形状,背面用同食材拼成一个月或圆的字样,象征团圆。
薛韬说:“按照我们这里的习俗,中秋节晚上,要在家里祭拜月亮。一般是把水果洗干净后,雕刻成不同的形状,传统的多是雕刻成花篮、月牙或满月的形状,现在融入了更多的时代特征,如把西瓜雕刻成乌龟,象征归来,或是把石榴剥皮后露出石榴籽,象征着团结等等。之后还要摆放月光、放红烛,点燃后常亮。在赏月时,点燃画有月亮、玉兔、月桂树的黄纸,以此祈福团圆和丰收!”
团圆、丰收,中国人亘古不变的愿望!
随着时代的发展,丰镇月饼传承和发展也与时俱进。丰镇月饼行业协会会长魏中说:“我们产品从原来的一种发展到现在的100多个种类,成功打破了季节性生产‘瓶颈’。”据了解,丰镇市食品产业园建立改变了月饼行业的生产模式,由传统小作坊改变为机械化工厂,生产效率提高了10倍以上,年产销过百万的企业有30余家。截至今年8月底,月饼销售额已达2.1亿元,直接间接带动3万多人就业。(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皇甫美鲜 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