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周 蕾)中医文化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我国一项民族文化遗产。近年来,包头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高度重视基层中医药服务水平,依托互联网科技,建立智慧中药房、“悬丝诊脉”系统,在农牧区推出“中蒙医科联合门诊”持续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方便群众看中医、看上好中医。
智能化煎药中心
12月17日,记者在包头市昆都仑区友谊15社区看到,这里建立的“互联网+智慧中药房+煎药中心”系统,承担起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约20万人的中医药服务需求。与普通煎药室相比,智能化现代煎药中心从接方、审方、抓药、加水、煎煮、包装、配送及后期的药锅清洗,均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控制,效率更高,避免人为操作对药品质量的影响,且支持个体化定制,还节省患者拿药排队的等候时间。
使用“悬丝诊脉”系统
青山区先锋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包头市首家使用“悬丝诊脉”系统的医疗机构。该中心与北京著名中医馆上医明家合作,通过先进的悬丝号脉仪器,自动采集患者脉搏强度、节律、速率等关键信息,同时记录血管宽度、弹性以及面部和舌部的详细图像。这些详尽的医疗数据通过“脉相云端”平台,传输至北京专家端的脉象仪上,让专家能精准进行远程脉诊,为患者提供及时而精准的中医诊疗。从免费挂号、依次收集脉搏、舌像信息再到专家“面诊”开具药方,整个就医过程只用20多分钟。一上午时间,共有23名患者进行远程复脉问诊及治疗。家门口就能挂上北京中医专家号,让患者成为实实在在的获益者。
“互联网+”医疗模式
据了解,包头市通过科技和政策的双重驱动,突破基层中医药服务的堵点与障碍,充分发挥好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动基层中医药服务普及化、便捷化。将探索和实践成果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健康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