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通铁路完成电气化改造(资料图片)
一列火车驶过集通铁路线(资料图片)
按照高铁站建设的林西站
王志刚(左二)搀扶老年人进站上车
刘利(后)在站内工作
道口工已成为了历史
线路工们在新建克什克腾隧道紧张工作
2025年,集通铁路即将迎来开通30周年;2025年春运,也是集通铁路完成电气化改造后的首个春运。春运尾声时,记者走访集通铁路沿线站点,访问亲历集通铁路30年变化的人们,感受这条连接东北、华北和西北三大经济区域的战略要道,如何迎战电气化改造后的春运新变化,以全新的姿态承载起新使命。
新站新使命
2月14日,走进新的林西站,记者看到宽敞的候车室和先进的设备设施,虽然目前没有高铁经过,但这里是按照高铁站设计建设的。2023年11月30日正式投入使用的赤峰市新建林西站,是集通铁路电气化改造中最大的新建站。
客运员王志刚正在站里为老年乘客解答自动售票机的使用情况。王志刚以前在集通铁路沿线小站上店站任值班员,集通铁路完成线路拨接和双线自动闭塞后,主要用于会让的小站全部停用,王志刚便有了新的岗位。在林西站还有不少像王志刚这样老员工新身份的例子。
据林西站站长刘利介绍,随着新站投入使用,与集通铁路同龄的老站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集通铁路的电气化改造,带来了太多的辞旧迎新。1995年随着集通铁路开通就来到一片荒漠中的经棚站的刘利,在这条铁路沿线工作了30年,亲身经历了它的巨变。
刘利说,随着集通铁路的不断改造升级,最初的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的牵引动力迭代升级,电气化改造让这条铁路大动脉速度提升了,运能增大了,更让老百姓出行更方便了。
成为历史的记忆
2024年年底,位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的大板综合维修段嘎拉德斯汰线路工区接收了28名新成员。2024年11月,集通铁路全线进入“电气化时代”。随着电气化改造完成,沿线最后6个道口结束了光荣的历史使命,28名道口工也随之转岗到了嘎拉德斯汰线路工区,迎来了新的身份和新的使命。
这28名道口工成为了线路工,迎来了电气化改造后的首个春运。记者从嘎拉德斯汰线路工区了解到,现在列车行车速度比以前提升了近一倍,对线路设备质量要求非常高,线路工们需要在两个小时天窗点内完成1公里线路检查任务,每走5米就要俯身测量一次钢轨尺寸,确保两条钢轨的间距不超过两毫米。
嘎拉德斯汰线路工区负责养护集通铁路嘎拉德斯汰站至经棚站之间的的线路。过去,在直线距离不到30公里的两站之间,线路拐过11个大弯,穿过7个隧道以及6座高架桥,线路里程延展到了50多公里,列车曲折迂回,三次经过热水塘南麓,素有“三看热水”之称。
电气化改造后,通过新建克什克腾隧道、经棚隧道、多伦河特大桥等隧道和桥梁,旧线路的弯道取直,列车穿山而过,“三看热水”成为了过去时,而过去检修一遍需要花费至少半个月的时间,现在只需要3天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随着集通铁路30年间的不断变化,扳道员、统计员、货检员、车号员、道口工等工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一个更新、更快的铁路时代正迎面而来。
见证历史发展的铁路大动脉
1995年12月建成通车的集通铁路,是贯通东北、华北、西北的重要铁路干线。它西与京包、集二铁路相连,向东接入通辽枢纽,全长945公里,沿线覆盖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赤峰市、通辽市4个盟市的13个旗县。
刚通车时的集通铁路,是一条采用臂板信号的单线铁路,最初采用的牵引动力为蒸汽机车。2005年底,集通铁路全线牵引动力换型为内燃机车,自此,蒸汽机车正式退出全国铁路网干线。历经近30年时间,集通铁路完成由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的牵引动力迭代升级。
然而,原有的单线、大坡度、小曲线半径的非电气化铁路,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铁路的运能“瓶颈”和低效率问题日益凸显,迫切需要技术升级。
记者从中铁呼和浩特局了解到,2020年4月,集通铁路东西段既有线路电气化及中段扩能与电气化改造全面启动。此次改造工程,也被列为国家和自治区重点铁路建设项目。为确保施工、运输两不误,施工方采取了分段施工、分段开通方式。2024年11月21日,蒙根塔拉至大板段电气化开通运营,标志着集通铁路全线进入到电气化时代,真正实现了与相邻路网的牵引动力匹配、跨线列车直通运输。
如今,集通铁路全线为双线电气化铁路,共设35个车站。2025年1月铁路运行图调整后,集通铁路旅客列车时速将由每小时65公里提高至每小时120公里;铁路年货运能力也将由过去的3600万吨提升到8000万吨,运输能力和运输效率将大幅提高。
作为内蒙古中东部的重要运输通道,集通铁路自建成以来,承担了大量煤炭、粮食、农牧产品等大宗货物运输任务,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电气化改造的完成,这条横跨三大经济区域的钢铁大动脉,在科技与改革的推动下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未来,集通铁路将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运能,继续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成为一条连通过去与未来的铁路大动脉。(文/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首席记者 查 娜 摄影/项 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