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望远镜监测凌情
无人机巡视黄河
应急部门工作人员日常巡查
游客在岸边拍照
白交其介绍黄河开河情况
春回大地,黄河从漫长的冬日沉睡中苏醒,拉开了一年一度气势磅礴的开河大幕。3月13日,在黄河呼和浩特托克托县段,千里冰凌浩浩荡荡顺流而下,恰似一片片晶莹剔透的白玉碎片,在水流的推动下缓缓前行,相互碰撞间,清脆声响不绝于耳,共同奏响了一曲雄浑壮阔的“黄河冰凌交响曲”。在波澜壮阔的黄河岸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默默扎根坚守,以实际行动守护着黄河,捍卫着沿岸人民的安全与幸福。
当日清晨,托克托县应急管理局副局长田永收与防汛抗旱指挥中心主任乔子廷,带着望远镜、无人机等专业设备,匆匆赶赴什四份子险工段。彼时,这里仍余雪未融,放眼望去,黄河河道被密密麻麻的冰凌覆盖。作为黄河守护队伍中的中坚力量,在开河的关键时期,他们时刻保持高度警惕。田永收深知,黄河开河过程充满变数,稍有差池,凌汛灾害便可能对沿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站在黄河托克托县什四份子段的观景台上,田永收举着望远镜,目不转睛地紧盯流凌动向,神情凝重地对记者说:“开河期形势复杂多变,任何一个疏忽都可能引发凌汛,我们必须严阵以待,绝不能有丝毫懈怠!”
黄河托克托县段地处黄河上、中游的分界点,全长37.5公里,而什四份子险工段更是每年开河期间关注的重中之重。乔子廷介绍,早在开河初期,相关部门就迅速行动,组织人力物力对黄河堤坝进行全面加固,确保堤坝稳固。同时,足量储备各类救援物资,为应对突发状况做好充分准备。每日加强值班值守,安排专人24小时不间断巡河,做到对黄河动态实时掌握。除了传统的地面动态巡查方式,自去年起,还引入无人机开展空中巡查。
乔子廷解释道:“单纯依靠人力观测凌情,不仅精准度有限,一些地势复杂、危险的河段更是难以抵达。而无人机优势显著,它能够迅速升空,几分钟内便能获取河道上下游几公里范围内的详细凌情资料,并第一时间将数据回传到指挥中心,大大提高了凌情监测的效率与准确性。”
今年,黄河呈现分段开河态势,冰凌相较往年更为单薄。即便如此,他们丝毫不敢放松,每日重点巡视开河河段,仔细监测河段流凌密度、封开河长度以及封开河位置,一旦发现冰塞或冰坝迹象,立即上报并迅速组织处理。针对冰凌堵塞河道、引发凌汛灾害的潜在风险,早在开河初期就联合水利、交通、应急等多部门制定详尽的应急预案,从抢险队伍的科学部署、抢险物资的高效调配,到下游群众的有序疏散等各个环节,都做了周密安排,力求将灾害风险降到最低。
白交其是托克托县什四份子村党支部书记,已在巡河岗位上默默坚守了8个年头。61岁的他,谈及巡河经历时说道:“在村里,我还算年轻的呢!当年从老支书手中接过接力棒,就扛起巡河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我每天的巡河路线,从托克托县与土右旗交界处,一直延伸到托克托县扬水站,5公里路程,每天往返4趟。”
往常巡河,全靠双脚丈量土地,如今条件改善,有了汽车代步,白交其的巡河工作相对轻松了许多。每天天还未亮,他便驾车出发,车上常备一把铁锹、一本巡河日志。巡查过程中,一旦发现堤坝有塌陷迹象,他立刻拿铁锹加固;遇到冰凌堆积情况,详细记录并及时上报;看到河道边有垃圾,随手清理;若瞧见有人在岸边垂钓,耐心上前劝退。
尽管条件艰苦,他们却从未有过退缩之意,不畏严寒酷暑,不惧艰难险阻,始终如一扎根在黄河岸边,只为守护黄河的安澜,守护这片土地的生机与希望。
(文·摄影/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张巧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