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内蒙古大地上,呼和浩特这座草原青城正以令人瞩目的姿态,悄然蜕变为区域科创高地。随着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三大技术转移分中心相继落地,与本土科研劲旅内蒙古工业大学携手,共同构建起“东西协作+本土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矩阵。一项项关键技术如同破茧成蝶,从实验室翩然飞向生产线,为首府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地强劲动能。
东西协作:架起千里“技术桥”
在沪蒙两地深度合作的大背景下,一座跨越千里的 “技术桥”正在为呼和浩特的创新发展奏响激昂乐章。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作为连接上海与内蒙古的重要纽带,依托沪蒙两地丰富的科创资源,聚焦呼和浩特“六大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借助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全球技术供需对接平台 (InnoMatch)”的数字化能力和资源优势,成功构建了区域性技术供需服务平台,并与内蒙古“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实现数据互通,形成企业技术需求与全球创新资源的智能匹配。
“我们一直密切关注西部地区的发展,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为我们搭建了一个绝佳的平台。”上海知耕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曹树民感慨道。通过与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深度合作,双方共同成立蒙沪大农业科技(内蒙古)有限公司。如今,公司的实验基地已基本建成,300余种适应内蒙古地区种植的作物、植物在这里茁壮成长。这不仅为内蒙古的农业发展带来全新的机遇,也为东部企业的拓展开辟广阔的空间,实现互利共赢的美好愿景。
除了积极促成企业合作和成果转化,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深度融入呼和浩特科技创新发展大局,与内蒙古大学等本地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展开深入合作,搭建起产学研高效对接的桥梁;协助科技城公司精心谋划呼和浩特科技城孵化中心运营方案,致力于打造优质的创新创业生态;联合内蒙古蒙智研究院聚焦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谋划国有企业“科技体检”合作;与呼和浩特市委金融办联合行动,推动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与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联合共建,将研究院、“蒙科聚”创新资源突破区域限制,向外发布,让更多创新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
国家东部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负责人刘鑫坚定地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多元化的服务,为呼和浩特市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同时,也将服务触角延伸至赛罕区等旗县区,助力内蒙古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高校赋能:关键技术落地生金
作为中国顶尖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浙江大学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能源环境等前沿领域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在浙江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的积极推动下,一场能源革命正在内蒙古大地悄然展开。内蒙古电力集团整合区内外清洁能源利用转化及氢能产业研究的优势资源,联合浙江大学、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4家单位,组建了电制零碳低碳燃料创新联合体。浙江大学严建华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带领团队申报了可再生能源制氢、制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并成功揭榜2024年度自治区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揭榜挂帅"项目,成为内蒙古电力集团推进清洁能源高效利用转化和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实践。
该项目按照“催化剂设计制备、关键工艺开发、核心装备研制、示范工程建设”的递进思路有序开展研究,旨在突破适应可再生能源波动特性的电制氢合成氨系统的集成与调控关键技术,研发合成氨柔性生产与“源-网-氢-氨”协同控制技术,建成单套装置年产能3000吨的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合成氨示范工程。
自浙江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入驻以来,深入呼和浩特市各旗县区累计走访企业94家,征集企业有效需求50项。他们如同精准的“技术猎手”,根据企业需求,积极匹配浙江大学的优势资源。在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分中心已成功签约科技合作项目13项,推进光储充一体化智慧车网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构网/跟网混合接入新能源送出能力及稳定性研究、智能焊接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落地,技术合同总额达2975.8万元。这些合作项目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企业创新的热情,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过去企业单打独斗难以突破核心技术,”浙江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项目主管宋睿感慨道,“现在通过创新联合体,高校的‘最强大脑’与企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希望。”
航天+AI:哈工大打造“硬科技”样板
作为“国防七子”之首,哈尔滨工业大学在航天航空、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领域具有领先优势。今年1月落户蒙科聚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中心后,哈尔滨工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积极将哈工大先进的航天技术引入内蒙古。北京星途探索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呼和浩特航天经济开发区,成为航天技术落地的典型案例,其带来的先进技术和丰富经验带动了相关产业链发展,推动了当地航天产业的技术升级与创新,显著提升了呼和浩特在航天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哈尔滨工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不仅致力于推动航天技术落地,还积极探索AI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大数据智能技术研究与安全应用重点实验室的落地,是AI赋能航天的生动实践。该实验室整合哈工大的技术优势与内蒙古公安系统的需求,开展公安大数据智能技术研究,提升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为治安防控、犯罪侦查等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分中心针对内蒙古九天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对低空经济、无人机技术领域科研需求,主攻低空经济空域规划、无人机产业板块技术难题:如高寒、强风沙、低人流密度地区低空物流产业链及经营模式创新科技攻关;高寒地区、强风沙地区无人机产业科技攻关;玄武岩材料在无人机制造上的应用研究等;涉及能源供给、无人机零部件制造等业务,也充分证明航天技术与AI融合的广阔前景。
“我们紧握航天技术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金钥匙’,全力打造‘硬科技’标杆。”哈尔滨工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负责人曹立波介绍道。在推动航天技术与AI融合的过程中,分中心构建“小核心、大协作”的创新格局。核心团队专注于日常运营、项目对接与资源协调,以高效的执行力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同时,依托强大的专家团队,汇聚多领域资深学者与行业专家,为技术研发、项目规划、成果转化提供专业指导。哈尔滨工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积极凝聚校友资源,在产学研合作拓展、市场渠道对接、产业需求挖掘等方面发力,助力分中心搭建合作网络,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本土创新:内工大成果“就地开花”
作为本土科研主力军,内蒙古工业大学依托内蒙古“能源大区”的区位优势,在新能源、冶金化工、智能制造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在科研成果转化领域捷报频传,多项成果在能源、新材料等关键领域“开花结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力。
在能源领域,内蒙古工业大学的多项技术成果实现从实验室到产业应用的华丽跨越。煤基固废高值化利用技术被久泰集团以千万元引进,该技术成功将煤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废变废为宝,不仅解决固废处理的环境难题,还为企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煤炭产业的绿色转型。常泽辉教授团队研发的太阳能聚光集热技术同样成效显著,目前已在全区建成12个清洁供热示范点。这一技术充分利用内蒙古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为居民和企业提供清洁、高效的供热服务,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减少了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在新能源装备领域,齐咏生教授的风电健康监测系统为2000台风机装上“智能听诊器”。该系统能够实时监测风机的运行状态,提前发现潜在故障,提高风机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降低运维成本,为内蒙古风电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为了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内蒙古工业大学着力构建“雨林式”创新生态。三年来,该校成果转化金额超2400万元,52项专利在能源、新材料等领域落地生根,有力地促进了相关产业的技术升级和创新发展。
浙江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与高校院所、企业等4家单位组建能源领域创新联合体,加速清洁能源技术产业化;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充分发挥纽带作用,积极引入长三角优质资源,通过常态化交流与对接,为本地高校科研创新注入活力。哈尔滨工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引入航天技术,推动AI与航天融合创新,构建协同生态。同时,驻呼高校立足本土需求,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精准转化,形成“资源引入—技术攻关—成果落地”的创新闭环,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呼和浩特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打造‘需求张榜、高校攻关、企业接单’的协同体系,让更多‘科技苗’长成‘产业树’!”这一举措将进一步加强政府、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本土创新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推动呼和浩特在区域科创高地的道路上再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