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城区积极推动基层就业服务,聚焦群众多元化就业需求,通过精准化、专业化指导,助力越来越多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宋巧凤便是受益者之一。
年过四十的宋巧凤属于典型的大龄求职者。因照顾孩子辞职陪读,孩子高考后她想重返职场,却屡屡碰壁,待业在家3年。“我没专业技能,也找不到合适工作。”她说。社区网格员了解到她的困难后,推荐她进入小区内的“社区工厂”——内蒙古府依坊服饰有限公司。
“这里大多是像我一样的就业困难人员,有的要照顾老人,有的孩子还小。”宋巧凤介绍,经过3个月免费培训,她已顺利上岗。“工厂离家步行距离只有5分钟,有事还能把工作带回家,非常灵活。工单单价不低,认真干月收入可达三五千元。”她笑着说。
府兴社区作为“村改居”社区,待业妇女较多。呼伦贝尔北路街道利用社区闲置场所,融合党建链、产业链与服务链,吸纳辖区残疾人、低保户、大龄女性等群体,建成社区就业阵地。
![]()
内蒙古府依坊服饰有限公司员工研究新的版型样式
同样因“家门口”就业而受益的,还有家住西街街道曙光街社区的袁美云。为回应居民需求,曙光街社区联合企业成立物业公司,袁美云由此成为公司职员,负责门卫工作。
“我因家庭原因无法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工作既能赚钱又能顾家,再合适不过了。”作为小区老住户,袁美云熟悉邻里情况,工作起来得心应手。“我既是物业员工,也是业主,能更好理解双方需求,化解矛盾。”
如今,不少顺利就业的困难居民,不约而同地为新城区各社区与辖区企业联合搭建的“就业圈”点赞。
就业难、薪酬低、稳定性差,一直是困扰部分群众的难题。为破解这一难题,新城区通过党建引领,创新“社区就业”服务模式,引导辖区企业参与社区微治理,以“送培训、搭平台、保就业”为抓手,构建起“常态+长效”的“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
如今,物业、家政、停车场、洗车店、咖啡店等各类社区企业联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政府监管、社区出场地、企业供服务”的基层就业新模式,实现岗位与人才的“双向奔赴”,切实兜牢就业这一民生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