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药香的醇厚气息漫过北疆印象文化艺术中心的展柜;明清颜色釉瓷器的流光与甘肃彩陶的古朴纹饰,在内蒙古博物院交相辉映。赛罕区正以文化为笔、非遗为墨,在北疆大地上书写着“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生动篇章。赛罕区不仅让沉睡的非遗“活”起来、让传统的技艺“火”起来,更以多元场景、产业融合等方式拓展北疆文化边界,为其繁荣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
![]()
![]()
研学赋能+文创破圈,让非遗“可触可感可带”
走进北疆印象文化艺术中心,三层空间串联起北疆文化的多元脉络,更成为非遗传承的重要载体。一层非遗民俗馆内,蒙药香制作技艺的展示区总是聚集着前来研学的师生与游客。作为呼和浩特市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蒙药香的每一道工序都承载着草原民族的生活智慧——从天然药材的甄选、研磨,到香料的配比、成型,非遗传承人的手把手教学,让参与者在亲手制作中触摸非遗的温度。
这样的沉浸式研学,正是中心推动非遗传承的常态。而二层的丝绸之路音乐馆与三层的内蒙古电影博物馆,更将非遗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音乐馆里3万余件音乐文化藏品(精选展出约3200件),演绎着丝绸之路沿线文化的交融,让非遗技艺的交流属性愈发清晰;电影博物馆内上千台放映设备、15000多部电影拷贝,不仅记录着内蒙古电影艺术发展历程,更成为非遗与现代艺术碰撞的平台。
中心还以文创产品为纽带,让非遗“走出展馆”。“奶豆腐本”融入草原饮食文化,“草原艺术雕像”浓缩民族造型美学,“烧卖手提包”转化地方美食符号为时尚单品。这些文创深受游客喜爱,成为北疆文化与年轻消费者沟通的桥梁,让传统文化焕发新光彩。
![]()
![]()
![]()
精品展览+科技互动,让非遗“见古知今见未来”
如果说北疆印象文化艺术中心是赛罕区非遗传承的“实践课堂”,那么内蒙古博物院便是非遗与历史对话的“文化殿堂”。近年来,内蒙古博物院通过引进全国精品文物展览、创新展陈形式,为赛罕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更广阔的历史视野与艺术养分。
此前落幕的《彩练当空——明清颜色釉瓷器菁华展》,搭建起“非遗技艺与传统工艺对话”桥梁。130件明清颜色釉瓷器,釉色各异,展现古代匠人对“火与土”的极致掌控,与蒙药香制作“选材必精、配比必准”的非遗精神一脉相承。正在热展的“灼灼其华——甘肃彩陶文化展”,通过120余件史前彩陶,展现先民将自然物象转化为艺术纹饰的智慧。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与内蒙古草原民族非遗服饰图腾元素相呼应,陶器中炭化的粟粒与草原非遗饮食技艺发展脉络相连。观众在跨越八千年的文明对话中探寻非遗“基因密码”。
博物院还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展览深度结合。颜色釉瓷器展中,多媒体技术还原古代陶瓷作坊生产场景,观众可直观感受“颜色釉烧制”全过程;展期内举办定制面部彩绘、漆扇DIY、茶瓷共赏等互动活动,让观众从“看展人”变为“传承人”,理解非遗技艺文化内涵。观众感慨:“在博物院不仅能看到珍贵文物,更能找到非遗传承共鸣,这种‘见古知今’展览,让我们更懂传统文化魅力。”
![]()
![]()
![]()
场景拓展+产业融合,绘就北疆文化新图景
两大文化地标的非遗传承实践,嵌入赛罕区全域文旅发展格局,形成“点上出彩、线上延伸、面上开花”的北疆文化繁荣态势。
在节庆场景中,非遗元素成为文旅盛宴的亮点。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赛罕区46项文旅活动中非遗身影随处可见。吉祥哈达广场的“嫦娥高空威亚秀”,将传统神话与非遗服饰美学相结合,配合投壶、夹月饼等民俗游戏,让非遗互动融入节日氛围。这场覆盖全域的文旅狂欢,吸引数百万人次参与,全网曝光量突破8000万次,成为“北疆文化”出圈典范。
而精心打造的“歌游内蒙古”系列主题文旅活动走进乡镇(街道),通过民歌演唱、民俗展示等形式,让群众沉浸式感受北疆文化魅力。文化惠民演出深入乡村、社区、企业、军营、学校等,累计演出100余场,惠及群众5万余人次。
展望未来,赛罕区还将持续深化北疆文化建设,为非遗提供更多历史展示空间。推进蒙药香、马家精点心等非遗工坊的产业化发展,发挥马头琴制作技艺非遗生产示范性基地作用,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拓展非遗研学、传习活动,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力,让北疆文化的魅力持续放大。
